本寂(840—901年),俗姓黄,名元证,又名崇精,父昌岌,母郑氏,世居黄巷(今莆田市涵江区国欢镇黄霞村)。据黄氏族谱记载,本寂是涵江区江口镇囊山慈寿寺开山祖师妙应的同胞兄弟,莆仙佛门世代称为“黄家兄弟禅师”。宋赞宁等《宋高僧传》卷第十三《梁抚州曹山本寂传》载:晚唐莆田多衣冠士子侨寓,儒风振起,有“小稷下”之称。稷下为古代齐国地名,战国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本寂“少染鲁风,率多强学,自尔淳粹独凝,道性天发。”19岁时父母已经去世,不愿仕途进取,弃儒学佛,往福唐县(今福清市)灵石山翠石院,礼元修和尚为受业师出家,法名身章,号本寂。本寂出家后的五、六年之间,同他的俗兄妙应舍祖上所遗住宅改为佛寺,并将其父母葬于寺东,号称“双燕栖梁”,墓碣书刻“五大夫黄公之墓”。佛寺于五代闽王审知赐匾命名“国欢院”。在此期间,他应邀回乡开创九峰寺,此寺而今犹存。
洞山良价禅师是曹洞宗的开山祖师,也是中国禅宗史上最为杰出的几大祖师之一。他那传奇般的生命历程和谜一般的精神历程,至今仍使众多的禅学爱好者神往。只要翻开《五灯会元》的有关章节,或细阅大藏经中的《洞山禅师语录》谁能不为之倾倒呢?
洞山良价禅师,俗家姓俞,会稽(今浙江绍兴)诸暨人。生于唐宪宗元和二年(公元八○七年),卒于唐懿宗咸通十年(公元八六九年)。洞山良价禅师经历了唐武宗灭佛这一非常时期。发展到巅峰的唐代佛教,在这次沉重打击之下应如何生存发展,是洞山禅师及当时一大批杰出佛教大师所共同面临的任务。禅宗可以说是当时的必然,也是历史的唯一选择。
洞山禅师六岁时出家,依止马祖和石头和尚的弟子灵默禅师,以后又参礼南泉、沩山等禅宗泰斗,最后归心于石头系下的云岩昙晟禅师,并见道开悟。后又多方参访,最终在洞山建立道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