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青年?是青春靓丽没有皱纹的面庞?
还是矫健敏捷毫不凝滞的身姿?
那么为何那么多人,明明还很年轻,
却渴望在实现“财务自由”之后“提前退休”,
然后躺在人生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未老先衰,早早失去了人生的追求,
每天将无聊挂在嘴边无所事事。
青年,是对人生的无所畏惧,是对理想的奋起直追,
是为了真理不惜身命的勇往直前!
这样的人生,永远是年轻,这样的人,一生都在过青年节。
作为中国第一位真正意义上的比丘,
朱士行的创举不仅在于挑战了“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思想观念,
更在于他在57岁的时候,
不满足于汉地已有的还不成体统的大乘佛法,
而毅然启程前往西域求法。
前无向导,后无补给,茫茫大漠,孤身前行。
正是这份“孤勇”,使得汉地终于等来了对义学发展意义重大的《大品般若经》。
从汉僧西行求法的历史来看,朱士行可说是开创风气的先锋,
当时通往西域的道路十分艰险,又乏人引导,朱士行只凭一片真诚,
竟然达到了目的,这样热枕足以和后来的法显、玄奘媲美。
——汤用彤
65岁高龄涉险西行,誓往佛祖的故乡天竺求的律法,
为汉地佛教续佛慧命,舍生忘死,他是法显。
仅凭双脚和拐杖,翻越终年积雪的高原雪山,
穿过漫漫无垠的沙漠,“上无飞鸟,下无走兽,
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
同行的伙伴们一个个倒下,也有人无法坚持到底,中途定居他乡。
唯有他,不但求得戒律,更拼着九死一生将它们从水路,带回了中国。
法显65岁出游,前后共走了三十余国,
历经13年,回到祖国时已经78岁了。
在这13年中,法显跋山涉水,经历了人们难以想象的艰辛。
正如他后来所说的:“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
法显横雪山而入天竺,赍佛典多种以归,著《佛国记》,我国人之至印度者,此为第一。
——梁启超
从55岁到65岁的十年间,扬州大明寺住持一代高僧鉴真和尚,
一心一意要东渡日本传法。五次启行,五次失败,
甚至弟子们发动官府来阻止他这种不要命的行为,
甚至在62岁时双目失明,都不能阻止他“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的决心。
终于在他65岁那年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鉴真一行前后历时12年,
六次启行,五次失败,航海三次,几经绝境。先后有36人死于船祸和伤病,
二百余人退出东渡行列。只有鉴真笃志不移,百折不挠,终于实现了毕生的宏愿。
佛法云,大雄无畏,勇猛精进。这是鉴真大师最好的写照。鉴真盲目航东海,
一片精诚照太清。舍己为人传道艺,唐风洋溢奈良城。
与前几位高僧相比,佛图澄所处的年代正是中国最动荡的两晋南北朝时期。
中国北方烽烟四起,少数民族政权你方唱罢我登场,生灵涂炭,民不聊生。
已经79岁高龄的佛图澄来到洛阳,适逢永嘉之乱,他并没有随西晋门阀贵族衣冠南渡,
而是反其道而行,先隐居草野,后投奔北方的石勒。劝他少行杀戮。
当时将被杀戮的,十有八九经佛图澄的劝解而获免。虽有“幽州灭火”“闻铃断事”
“以水洗肠”“龙岗咒水”等神异事迹流传于世,但他在赵国弘扬佛法,确是功不可没。
他推行道化,所经州郡,建立佛寺,有893所。追随他的弟子,常有数百,
前后门徒,多达万人,而且门徒中高僧辈出。
其中道安、僧朗和竺法汰等对后世佛教影响巨大。
佛图澄在乱世之中,以神通力,吸引统治阶级的崇信,
再利用宗教力量来安定人民,推展佛教,
是汉传佛教早期极为重要的宣教家。
他注重戒律,为僧团立下良好的传统。
他的德行与学识,为佛教义理的传入展开新篇章,下启鸠摩罗什与道安。
1953年,已经113岁高龄的虚云老和尚在北京出席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
并被礼请为名誉会长。他并不想就这样喝喝茶、种种花,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
他决心再做一件事,然后了断尘缘。
这件事就是重建曹洞宗祖庭——云居山真如禅寺。
115岁的虚老在云居山与大众一起胼手砥足,精勤劳作,复兴祖庭道场。
直至5年后,道场建成,120岁的虚云长老圆寂。
虚老一生,志大气刚,悲深行苦,解行并进,
严净毗尼,行头陀行,弘法演教,建树卓著。
除传承曹洞、临济法脉之外,他续沩山法脉,衍法眼源流,承云门之法,
以一身而参五宗法脉慧日重光,禅风再振。
虚云长老曾以一副对联自述其波澜壮阔的一生:
坐阅五帝四朝,不觉沧桑几度;
受尽九磨十难,了知世事无常。
行所当行
为所当为
无惧无畏
终生不悔
方为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