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宗教局扶贫攻坚系列之二 | 宗教慈善组织助力精准扶贫
2018年4月27日
宗教慈善组织助力精准扶贫
——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开展扶贫济困工作纪实
古人说:“病有标本”,“知标本者,万举万当”。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需要找准导致深度贫困的主要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脱贫攻坚举措。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是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弱、贫困程度深的地区和群众,是越来越难啃的硬骨头。在群体分布上,主要是残疾人、孤寡老人、长期患病者等“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贫困人口以及部分教育文化水平低、缺乏技能的贫困群众。为落实习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的“六个精准”、“五种渠道”、“十项工程”等重要讲话精神,在全国扶贫进入攻坚阶段的背景下,由江西曹山宝积寺发起、江西省民政厅批准的公募型慈善基金会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以“致力于寺庙文化、文物保护与维修,宗教养老和失业妇女、失学儿童的再培训”为着力重点,响应国家号召,为江西省抚州市及宜黄县的精准扶贫工作做出努力。
养立法师是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理事长、曹山宝积寺住持。她倾心致力于医疗慈善事业,曾于2016年2月荣获由世界佛教徒联谊会与泰国僧王办公室联合颁发的最高级别的世界性奖项“第三届世界佛教卓越领袖奖”。养立法师认为:世界是由家庭组成的,而双残家庭是世界这个大家庭的重要成员。双残家庭子女的教育格外重要,尤其是接受非义务教育,是使他们未来改变命运、脱离贫困的一个重要前提。在国家倡导的精准扶贫政策下,佛教界也应当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倡导,通过佛教平台集聚大众力量,为扶贫攻坚尽一份力。
聚焦难点扶真贫。据了解,很多双残家庭的子女是健康的,并且学习成绩优异,但大多无力承担非义务教育阶段费用。扶贫先扶智,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江西曹洞基金会联合抚州市残联选择双残家庭子女的非义务教育阶段进行立项扶贫,聚焦这些孩子的未来,对他们进行教育脱贫,培育脱贫的能力,使他们以及双残家庭自立自强,真正走上脱贫的道路。不但做到了扶贫对象精准,实现了“扶志与扶智”的创新,更契合了习总书记提出的“五个渠道”中“教育脱贫”的渠道。
创新载体搭建平台。曹洞基金会会同抚州市残联成立抚州市双残家庭子女教育助残协会(简称:双残协会)具体落实和推进双残家庭的非义务教育子女助学项目。“双残协会”作为政府和民间组织的桥梁纽带,一边连接抚州市残联以及残联背后数以千计的残疾人家庭,另一边连接着像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这样的社会资源,既可以保证项目落实精准,也便于接受社会监督。
开展残疾人互助互帮。引导当地残疾人积极热情的参与到项目之中。在2016年11月17日为双残家庭子女非义务教育项目筹款的“心手相连·我梦最美”抚州双残协会募捐晚会上,闽赣残疾人艺术团主动免费演出,通过美丽的“断臂维纳斯”主持人、自闭症儿童二胡独奏、断臂残疾人书画表演、聋哑残疾人表演的《千手观音》等异彩纷呈的节目,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震撼了古城抚州,募集资金用于双残家庭子女教育资助,身体力行参与到残疾人子女的教育脱贫事业中来。
到户精准帮扶。由于项目选择的是双残家庭子女的非义务教育,此阶段教育经费明确,容易执行。2016年11月,曹洞慈善基金会出资100万元用于发放助学金。在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层面,“双残协会”明确规定:受助对象为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双残残疾人家庭非义务教育阶段(享受城乡低保待遇)子女(不含学前教育)在校生。贫困双残残疾人家庭是父母双方均为残疾人并持有《残疾人证》,家庭人均收入低于当年国家贫困标准线的残疾人家庭。受助学生教育范围是普通高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该助学补助金的申请,需在学生户籍所在地残联填写申请报告,各县(区)残联受理申请,由市残联“双残协会”会同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对申报材料进行审核,根据审查结果,确定补助人数和补助金额助学。补助金实行集中发放,直接将助学补助金以转账形式发放至经审核通过的申请学生就读学校的银行账户上。这样可以保证“实施到户精准”,截止目前已经筛选出200个符合条件的家庭进行资助。
多措并举促就业。除了正在执行的对双残家庭子女非义务教育进行扶贫之外,江西曹洞慈善基金会从2016年起立项成立“助学宗教教育、净化社会人心”项目,资助高考落榜的双残家庭子女进行职业教育。通过与国内外四所大学合作办学,在曹洞佛学院开办养生养护专业,学制四年,所有费用免费,使其拥有一技之长,实现就业脱贫,目前已培养30多名学生。通过在非义务教育阶段和职业教育培训领域的扶贫,使双残家庭实现“教育脱贫”和“就业脱贫”,体现宗教慈善组织践行佛教慈悲济世、普渡众生的精神,也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发挥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