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山佛学院

节日最具福报礼物——《心经》中那几项重要的释义

2017年3月8日

《心经》中的几点

略说

在我国广泛流传家喻户晓的《心经》,是唐代玄奘法师的译本。

一部《心经》可再浓缩为‘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这几句可再浓缩成‘观自在菩萨’五个字;再浓缩就只是一个‘照’字。

六百卷大般若经全入一个‘照’字,是多字入一字,是一多相即。

一个‘照’字开展为六百卷大经,正是‘破微尘出大千经卷’,大千经卷中每一字又含无量经卷,

是重重无尽。所以读诵、背诵或抄写般若心经之功德不可说、不可说。

 

 

翻译版本的不同

破法执

《心经》在不同时代有不同时代的翻译。初期,大乘佛法,注重体大,破小乘的法执。

所以大乘空宗时期,很多经典以大乘空宗为核心,比如《金刚经》,

就是以大乘空宗为核心来破法执的。

在破法执的过程当中,为什么玄奘法师还要再去印度取经?

只是形而上就虚无缥缈了,尤其是空宗,庄子的思想对佛教的翻译,

影响非常大,大家摸不着边际,而且无从下手,“无”和“空”的概念都没有统一。

所以这时候,在这种情况下,玄奘法师又去取经,而倒了取经时已是大乘中期的翻译体制了,

它比较注重相大,所谓相大就是以弥勒菩萨所说的《瑜伽师地论》为主,旨在破对空的执取心。

在早些时期,鸠摩罗什法师翻译将《心经》的经题翻译为《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心经》,

这是因为咒是总持,就是什么也别管了,就讲一条不可思议性;

大明咒、无上咒、无等等咒,以智慧、不可思议、解脱为核心,

指的是具体方法不要特别执着,来破南传的鼻子尖和脚后跟等这些翻译的特点,

大家可以看看《摩诃般若波罗蜜大明咒经》的特点和《般若波罗密多心经》的特点。

 

 

《心经》中的体、相、用

什么是“一元、二元”思维

玄奘法师的译本为什么能够流传,他以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的这个次第来深入,

这个次第是针对凡夫如何行菩萨道以及怎么从凡夫位入菩萨道来讲的。

所以,他讲的是心,最后要回归到心上面。

而密教注重的是,用就是已经化现的部分,那么心经用的部分是什么部分呢?

就是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密多,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这句就是在说“只有心无挂碍地行菩萨道,你才能远离颠倒梦想直至成佛。”

这便是“二元”的思维。所以,大乘密教以《佛说胜佛母般若波罗蜜多经》(心经有多种经题)来解释以“用”入手。

既然“五蕴皆空”讲的是,那么讲的是什么呢?

相讲的是“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用讲的是“度一切苦厄”

观自在菩萨讲的是什么?讲的是“体、相、用的果上功德”。

观自在菩萨、观世音菩萨一个表的是智门一个表的是悲门。

所以前面这四句话已经是核心了——体、相、用、果德。

那么,“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是二元思维,我们都在讲有与无之间的关系,

是对立还是统一;“空即是色,色即是空”讲的是一元,

佛教不只是讲的“万法归一”,同时要解决“一归何处”的问题。

 

 

何为空相

佛陀的次第

“不生不灭”是阿罗汉的空相;“不垢不净”是菩萨的空相;

“不增不减”是佛的空相,这是三短句就是要告诉大家学佛的次第以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阿罗汉、菩萨和佛的次第来转化,不断破除我们对“法”对“空”的执着。

接下来,"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而这个

就是前面三个空相的次第。阿罗汉有阿罗汉的“无”,菩萨有菩萨的“无”,

佛有佛的“无”,对“无”的认识、次第,眼耳鼻舌身意,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

在古时,无论是玄奘法师也好,还是道宣律师也好,他们所依据的经典,

自己写的东西和翻译的东西都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核心的,以唯识的分类方法为核心的。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色与空既然无异,那这四句为什么要重复,有个说明:第一句是对凡夫说的。

因为凡夫执著这些物质的东西是实有,所以告诉你是空。破除你这样一个执著。

小乘证了空,他就执著空,空成了你执著的东西,空也就同于色,故说“空即是色”。

第三、四两句,两者完全是一味的,是对菩萨,菩萨本来如此。

这一切本来是不二的,所以《维摩诘经》直指不二法门。

我们把色跟空看成是对立的两个东西,是色便不能是空,是空就不能是色,这是形式逻辑。

菩萨便是圆融无碍、色空不二的。

全国唯一一家由女众驻锡祖庭道场的曹山宝积寺,

今日下午开展了一堂欢喜的《心经略说》课。

养立法师特此为今天的节日,把《心经》当中几项非常重要的概念做了分享,

为全寺的法师还有护法居士们以法欢庆,以做供养。